一肩風雨任逍遙
當我把電話打過去了,時間已經是2011年的四月中旬。范迪安回復人在意大利,下旬歸國。這幾年,范迪安的工作重心轉移在策展方面。之前的范迪安先生的主要工作是從事藝術評論和藝術研究。因為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所以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當代藝術和國際當代藝術體系的銜接和溝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在不同的身份之間游走,為實用藝術和現代藝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范迪安一直穿梭于世界各國文化界,為中國當代藝術與國際藝術的交流和對接而奔波。經由他策劃的“水墨本色”、“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擔任“第25屆巴西圣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第五十屆、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總策展人,中法文化年“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策展人,“藝術之巔”系列藝術推廣活動藝術總顧問。2008年,借北京奧運的大好時機,范迪安在中國美術館開展一系列大型的中外藝術展,包括與德累斯頓美術館合作的“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格哈德·里希特藝術展”等等,都成為年度大展中的亮點。
他為著名當代藝術家舉辦的個展,如“馬諾羅·瓦爾代斯藝術展”、“園林烏托邦——展望藝術展”,首次成為美術館與畫廊機構合作的成功范例,開拓了新的展覽格局和途徑。“我想要相信——蔡國強個展”的成功舉辦,無疑在奧運期間為中國美術館起到了標桿和旗幟形象。一直以來,范迪安積極致力于當代藝術的推廣,為當代藝術爭取在中國主流藝術中的地位,并于西方主流藝術對接。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策劃了一系列展覽,把最新的藝術形式介紹給大眾,比如“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上海雙年展等。
2009年,中國作為唯一受邀國,與比利時共同慶祝歐羅巴利亞藝術節的40年華誕。在 “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上,范迪安作為九項大展的總策展人,成功的繼2003年、2004年中法文化年之后,我國在歐洲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文化活動。該藝術節圍繞“古老的中國,當代的中國,多彩的中國,中國與世界”四大主題,全面展現古老中國的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當代中國生機勃勃的藝術創作。而該屆藝術節的主題策略具有中國文化藝術特色,比如“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 ”、“事物狀態——中比當代藝術交流展”、“鏡花水月——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中國皮影木偶藝術展”等。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巨大行動,規模之大覆蓋了整個歐洲。這是21世紀以來,我國在對外文化交流上一種新的進程和新的發展態勢。而范迪安本身在這個大規模藝術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手作用。
比利時“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后,范迪安開始思考,我們不僅要向世界展示我們偉大的傳統,同時也要展示當代的中國,不僅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有我們的文化發展態勢——從傳統走向當代的發展態勢,多側面、多角度地讓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現實。如何真正讓中國視覺藝術走向世界,是范迪安近幾年自覺承擔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任務。2010年10月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回排演”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當代藝術展覽制度的一次反思,并由此而對雙年展機制進行了有效優化。該雙年展的學術結構是其最突出特色和載體,也無疑是范迪安策展理念的再一次成功演繹。
這些年,范迪安一直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而不遺余力。他認為我國在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把對外文化交流,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現在已經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而本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需要三個要素,第一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第二,做文化更多的研究。因為文化的交流、藝術的交流必須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對方對中國的盲點和誤區。第三,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地弘揚中國文化。
于范迪安而言,身為中國美術館館長,他覺得弘揚本土文化,讓祖國的文化藝術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是他的心愿、理想和責任。也許就是這種責任心和榮辱感,總讓他有一種肩挑重擔的但當感。近年來,對范迪安的批評家的身份定義已經模糊,他是學術和策展人與社會活動家等稱號似乎更貼切些。但是,無論哪一種稱呼或頭銜,若以美術史為度量,則縱風雨穿行亦從容,雖兩鬢斑白也逍遙。
原文鏈接:http://www.zhuoluzhongyuan.com/xiaotujia/2021-04-16/551.html
點擊免費看熱門小說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