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界,高明潞這個名字是一座豐碑。這三個字總是與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緊緊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新時代來臨的一面旗幟,迎風獵獵。查字典,潞是水名。不由臆想,高明潞的名字是否是家人對他的一種期許呢?希望高姓大名如滔滔江水。Maybe!冥冥中已經安排好,高明潞的名字注定是一道風景。眼前的高明潞,厚厚的眼鏡后面是睿智的眼神,蒼蒼的白發是歲月的滄桑染就,樸素的衣著有著學者的風范,沉思默想時的狀態有著安定的力量。
昨日重現
時間:1989年2月5日11時許
地點:中國美術館
事件:現代藝術大展槍擊事件
一聲槍響,槍聲的余音似乎還在耳際繚繞,槍口的硝煙依舊淡淡地彌漫。從此,“89現代藝術大展”就在新中國藝術史上永遠地震撼著。而作為大展的籌備人高明潞,命運也從此與大展緊緊綁在一起。
說到高明潞,我們不得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年代。那個年代可謂思潮滾滾,英才輩出。從“85思潮”到1989年的“現代藝術大展”,高明潞始終站在風口浪尖上。如果用一幅長卷展現那個時期的話,高明潞是那一幅畫中線條勾勒最清晰的一處風景。而今,緩緩打開這幅歷史長卷,高明潞的身影穿梭飄忽其間,須臾不曾稍離視線。
二十年前的記憶重拾,高明潞神情有些許迷離和恍惚,曾經的一幕幕如黑白的默片在緩緩放映,一切依舊清晰如昨。上世紀八十代初,改革開放后,中國研究院研究生古代藝術畢業的高明潞,在北京天津兩地奔波,系統地研究了鄉土油畫、傷痕美術、在野藝術等中國當代藝術,完成了《近年油畫發展的流派》等一系列論文。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當時中國唯一的藝術期刊《美術》雜志做編輯。
1983年,在‘文革’之后第一次‘反精神污染’運動的影響下,第六屆全國美展毫無生氣,壓抑、逆反情緒彌漫了整個社會。1985年,在全國第四屆作協大會上相關領導發言鼓勵創作自由。社會氛圍開放活躍起來,壓抑了許久的人們,激情四射。在大街上隨便逮個人就能跟你聊哲學聊藝術。高明潞在團結湖的八平米和六平米的小居室成為文藝青年的聚會之處,甚至當時文化界的“五朵金花”都是???。
1983年,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體如雨后春筍,高明潞籍編輯之便利,游走各地,他做過粗略統計,85時期前后,全國藝術團體有87個之多。然而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團體之間往往是比鄰而居卻彼此陌生,彼此的進展更是難以相聞的。于是,作為《美術》雜志和《中國美術報》的編輯的高明潞就積極推介這些藝術團體,并最終促成了1986年4月初全國油畫研討會的召開。在這次研討會上,高明潞認為1985年是一個轉折時期,他做了一個在當代藝術報告《85美術運動》。“85美術運動”的概念一經提出就被美術界所接受。但“運動”這個詞,官方雜志不接受,給改成了比較中性的“新潮”一詞。在2003年,高明潞重新梳理并評價80年代美術,出版了《85美術運動》一書,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對于“85美術運動”在社會層面產生的影響,高明潞稱這次運動是“人文前衛”。在他看來,“80年代的美術是走在其他藝術門類前面的,當時的藝術家跟搞歷史的,搞哲學的經常在一起?!?rsquo;85美術運動》第一編的初版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當時是《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的一本,其他還有劉小楓的《拯救與逍遙》,周國平的《在世界的轉折點上》等。這個運動反映了整個80年代知識分子的心理、思想和生態,它不是孤立的。”高明潞說,這個運動主要發生在1985、1986、1987年。也就是說,我把口號喊出去后,這個運動還在往前走,不斷擴大,很多力量在不斷地整合。比如江蘇大型現代藝術展,成立了超現實主義的“紅色·旅”群體,浙江在“85新空間展覽”后,成立了青年美術群體“池社”,在昆明,毛旭輝、張曉剛等人成立了西南藝術研究群體。等珠海會議之后,群體意識更強,更鮮明,更一致了。
在高明潞眼中,“85時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的輝煌一頁。在當年參與者心中,記憶中最強烈的色彩就是理想和激情。那時候的人們心中藝術是崇高的,它是表達哲學、思想、人生觀、激情與野性的一種話語形式。85美術運動興起之后,中國美術形成了嶄新的三足鼎立景觀:一個是傳統,一個是學院,還有一個就是85新潮。在美術運動中,高明潞第一次看到中國的藝術家徹底擺脫對‘文革’問題的糾結,全身心地投身到當下,關注現實的生活。一腔熱血的高明潞敏銳地意識到有必要舉辦一個真正的現代藝術展,把地方藝術團體推到人們前面去。于是“中國現代藝術展”開始醞釀之中。
作為當年“八九現代藝術大展”的籌委會總負責人的高明潞,回憶當年經歷,宛如夢中。偶爾會有一絲激動。雖然時過境遷,曾經一切已經隨風而逝,但是那籌備展覽的艱辛和開展后的驚心動魄,以及此后經年的面壁而思,但是畢竟那是不能忘懷的經歷,且與自己后半生命運息息相關。但是盡管那次大展被后人賦予各種意義,都不是他的本意和初衷。
讓我們把鏡頭搖到89大展之前。舉辦全國性的現代藝術展的想法最早出現在1986年珠海畫院與《中國美術報》聯合舉辦的“八五青年美術思潮大型幻燈展暨學術討論會”上。1987年3月,批評家高明潞在北京組織了第一次籌展會議,展覽的舉辦申請卻由于隨后全國開展的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而夭折。1988年8月,高名潞召集《美術》雜志、《中國美術報》、《讀書》等十家單位開會,確定了這十家單位為主辦單位。1988年10月,高名潞又召集這十家單位代表開會,成立了“中國現代藝術展”籌備會。并向全國征集藝術作品。
展覽本來定在農展館,但是沒有成功,于是高名潞又找到中國美術館負責人劉開渠和周作人,而后得到美協的同意之后,中國美術館才勉強同意,這洽談期間的艱辛也只有一手操辦的高名潞自己最清楚,然后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功勞過多地談及過。最后中國美術館提出三個要求——展覽不能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的作品,不能黃色反動,不能有行為藝術。高明潞認為行為藝術是“八五運動”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而前衛藝術進入美術館就是為了進入主流階層,要占領一席之地,不能邊緣化。最后雙方各退一步,以圖片方式展覽行為藝術。在高明潞一再斡旋下,1988年,中國美術館終于同意在1989年的除夕夜到春節期間提供展場。
據高明潞回憶,從1988年10月到1989年2月開展四個月時間,作為大展的主要負責人,高名潞一直在為落實經費而四處奔波。就在開展前不久,高明潞還奔波在去東北籌錢的路上。在籌錢無果的歸途中,高明潞意外地借到五萬元,加上天津文聯主席馮驥才提供的兩萬,以及每個參展的藝術家們提交的參展費一百元,加上他們自己湊的一些錢,展覽終于得以如期舉辦。展覽規模凡186人,279件作品,包括西藏和內蒙古的藝術家作品,中國美術館全部三層樓的六個展廳成了先鋒藝術家集體大閱兵場地。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政治波普、理性繪畫、實驗水墨等種種“另類”刺激著觀眾神經,沖擊著他們的眼睛。1989年2月5日上午9時,高明潞在大展開幕式上宣布“第一次由中國藝術家自己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開幕”。
然而就在開展不到兩個小時,藝術家肖魯的槍聲響起,振聾發聵。之后大展上出現的五花八門的行為藝術一起成為了89大展的的“七宗罪”。然而作為大展負責人,高明潞本能的態度就是對藝術家要保護。高明潞對對公安局等官方解釋那是行為藝術,但是私底下對藝術家私下他還是說要控制要顧全大局。行事要策略,要規避一些事情。一如他為了舉辦大展,與各方面做協調一樣,總有些事情要做出妥協和讓步。規避是為了更好地展示。89大展在開開停停中,終于按照原定計劃如期于2月19日降下帷幕。“89現代藝術大展”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先鋒藝術家大規模在國家主流美術館的集體亮相。在89大展上,中國第一次以民間形式組織的大型展覽,第一次用策展的方式完成,第一次批評家以“群體”形象出現并組織討論作品,第一次創下收取藝術家參展費。
一聲槍響,宛如驚醒夢中人。對高明潞而言,當熱血青年激情澎湃地位為中國當代藝術歡呼時,他卻有了一種“強弩之末”的不詳之感。大展之后,高明潞被被停職長達兩年之久,那七百多個日日夜夜,高明潞過著面壁思過,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后來他應美國研究院邀請訪問學習,之后十年時間,幾乎銷聲匿跡。他說“我要是讓自己‘面壁’的話,就做得徹底。”
正如高明潞的預感一樣,大展一結束,宛若一幕慷慨激昂的戲,隨著大幕迅疾的降落戛然而止,之后就是悄無聲息。而幾乎所有的當年的現代藝術家們都做風流云散,八十年代的現代藝術似乎也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再回首時,89大展已經成了一個藝術史上鮮明的符號。而伴隨這個符號的還有高名潞以及許許多多參與其中的人。
而當年一聲槍響,彷佛一聲最后的謝幕鑼鼓,標志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熱潮的退卻。而89現代藝術大展一如藝術史在此打了個大大的漩渦,而后,打碎、轉變、解散、重組、整合,迎來了中國當代藝術新時期。中國當代藝術開始了新的書寫。
長吟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一句《詩經·式微》,恰似炊煙裊裊蒼茫暮色里那一聲聲呼喚。“天漸漸黑了,為什么不回去呢?若非游離,怎會身披露水之苦!”不知怎么回事,在了解了高明潞的過去之后,我腦海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出現了這句設問與自答式的詩句。
天津是曲藝之鄉,在一口天津味道的曲藝里,你能感受到那笑聲背后的特有的沉靜、透徹和感染力。而高明潞就是天津人,而天津也因高明潞的出現而與當代藝術有了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系。1949年,高明潞祖籍天津保地縣,和李瑞環是同鄉。父親高志皋(原名高尚勇),筆名亦癡。父親幼讀私塾,好文學詩詞話劇演出,解放前曾在南開任教。高父書法精妙,80多歲高齡依舊堅持學習書法。父親一生活得純粹而書生意氣。這種文人的仁義、剛正、單純和理想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名潞。高名潞最初的理想也是要在文學和歷史上有所建樹,也是父親最直接的影響。
這個與共和國同齡的人,回憶起數十年前的事情,他總是深深淪陷,那些往事從來緊緊護緊他心口,從未須臾稍離。文革期間,高父因詩詞惹禍被關在楊柳青,就在高名潞到內蒙古插隊走前幾天,臨行,高名潞騎著自行車去跟父親告別,竟然不被應許,帶著遺憾遠赴內蒙古的高名潞與父親再見面時已是三年之后。年少時的高明潞多才多藝,放牛之余,拉拉小提琴,給牧民畫畫像,或者幕天席地地看看書,無外乎歷史和文學。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一直深深刻在高明潞的記憶深處。而這悠閑的背后實際是時空與自然的生死博弈。在這生死之間游走的經歷塑造了高明潞寵辱不驚的性格。
回憶年輕的時光,高名潞臉上現出一抹溫情和向往,嘴角掛著淡淡的笑容,那些曾經的災難而今回憶起來都是美好的記憶,一顆感恩的心感受的都是生活的魅力。下鄉五年時間,遇到兩次內蒙古的大雪災,大批牛羊被凍死。在自然災害面前,高明潞第一次感受到人的渺小、脆弱與無奈。高明潞也曾兩次在暴風雪中迷路,一天一夜差點被凍死。鬼門關口走一遭,使年近20的高明潞變得和蒙古人一樣沉默而淡定,那種知天命的從容鎮定對他以后的人生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曾經在一次雪災中,高明潞嘗試給一頭即將凍死的母牛做剖腹產,想保存母牛腹中的小牛。然而失敗令高明潞內心充滿挫折和無力,縱使現在提及依舊令高明潞唏噓遺憾不已。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高明潞歷練的堅忍不拔,他懂得對生命的惜取,對自然的感恩,對自己的把握。此后的高明潞始終有一個信念:在這世間唯一可以信任的、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自己。于是他一直努力著、勤奮著。之后的高明潞連續三年被推薦到地方工農兵大學讀書,好事總是多磨,因為年輕不諳人情世故,前兩次推薦都夭折了。第三年,高名潞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然而那年恰恰趕上張鐵生交白卷,不善世故的高明潞最終進入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師范??茖W校。
命運就這樣改寫著,歷史就是這樣書寫著。入學一年后,該學校的藝術史教師調離,尚在就讀的高明潞就走上講臺擔任藝術史的講授?;厥走^往,高明潞不勝感慨,冥冥中那段教學經歷竟使高明潞的人生與中國當代藝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文革以后,高明潞回到天津美院學習研究藝術史。1981年是高明潞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那一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當時高明潞在內蒙古烏盟師范學院教書。答卷寄去后不久,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水天中帶人來“外調”,類似于政審。之后不久就接到北京復試的通知。復試一結束高明潞就回天津看望父親。在回烏盟時路過北京,高明潞決定去藝術研究院詢問。得知錄取的消息,走在路上,高明潞激動地跳起來做了一個扣球的動作。是的,那是人生一大轉折點。讀研的生活緊張充實。曾經“鬼剃頭”、對異化的哲學討論、畫關系圖、看展覽,一切一切對高明潞而言依舊清晰如昨。高明潞就這樣踏上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轟轟烈烈的藝術人生征途。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反自由化之后,高明潞就覺得中國的批評和理論有待提高,否則中國當代藝術永遠是進境不大。89現代藝術大展后,賦閑在家的高明潞開始沉下心來梳理和回顧。那時恰好美國研究院給他提供了一個訪問學者的機會,并提供給他六千美元經費。高明潞用3500美元學了三個月的英語。因為在他看來,語言關過不去就無法在美國學習。問他為何要赴美學習?他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嘗一嘗——這是毛主席說的”。之后近10年的時間里,高明潞在中國藝術圈里消失。然而他對當代藝術一如既往地關注,只不過他回歸到對藝術批評方法論的研究中去。
哈佛讀書的日子,對高明潞影響很大,收獲也頗豐。那時高明潞系統地研究了西方現代藝術理論以及方法論。那段讀書時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月看30本書,一周四門課,看完書后大家座談,交流彼此的心得和體會。那種信息的交流和反饋無意是一筆豐厚的知識積累和源源不斷的財富源泉。哈佛時光,晚上三點前從來沒有休息過的高明潞,一天早晨迷迷蒙蒙地撞在墻上,從此他的右眼始終蒙著一張蜘蛛網狀的碎片漂浮。高明潞笑著說:“醫生說的,沒辦法,你要想不看到那個網可以戴個眼罩當獨眼龍。”只是那云淡風輕的笑聲背后是怎么的艱辛呢?!
回顧自己走過的藝術批評之路,高明潞覺得當代中國藝術批評的缺乏歷史宏觀的把控,幾乎所有的藝術批評都建立在某一特定角度,而不是從整體從歷史的角度去闡釋。當年高明潞最推崇的最專業的藝術評論當屬水天中先生寫的鄉土繪畫,即使也有其局限性。于是高明潞開始尋找開始探索,他希望能有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方法來論述中國的雨后春筍般的當代藝術。
2009年,與“89現代藝術大展”時隔20年后,高明潞重返中國當代藝術圈,是年6月,“意派——世紀思維”當代藝術展在今日美術館、墻美術館、紅磚美術館聯合舉辦。一夜之間,高明潞的名字再次成為話題中心。
原文鏈接:http://www.zhuoluzhongyuan.com/xiaotujia/2021-04-19/561.html
點擊免費看熱門小說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