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簡介:
1958年生人。祖籍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急診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診分會副會長,全軍專業委員會急診專業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急診副主任委員。國際紅十字聯合會指導專家,全國醫學院校大學本科統編教材《急診醫學》第一、二版主編,多家醫學雜志主編、副主編。
按語:
曾記得一次素描課上,同學們就素描有沒有顏色爭論不休,老師很生氣地說素描是單色畫的總稱,有啥好爭論的。然而,在多數人的意識里,素描是沒有顏色的。如同醫生,這個職業,人們對它的印象就是白色一樣。其實作為美術層面的素描,著重對造型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正式的藝術創作,素描也可以表現直觀世界的思想、態度、情感等等抽象的形式。不同的筆觸營造出不同的自然律動感和空間質感。那么,作為醫生層面的素描,也不只是單一的白色。有的醫者,甚至是豐富多彩的,而這種多姿多彩卻是用最最簡單的白色一筆筆勾勒出來的。
素描不是沒有顏色
——301醫院博導沈洪的藝術人生
他是醫者,卻是醫者中的文人。
他是文人,卻是文人里的醫者。
如果剝離他的職業,那么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層面上足以傲視,無論詩詞歌賦抑或繪畫鑒藏,無論易理,還是中醫。有人甚至說他比中醫還中醫。這說辭雖有些夸張了些,但并不言過其實。
他是誰?
他是中國解放軍總醫院的急診科的博士生導師沈洪教授。
與沈洪成為忘年交的發端竟然始于對詩聯句。一開始我隨性寫一些詩詞,他卻能用英語翻譯成句。接著他寫出對聯,越來越難,字生僻,且內涵有則,我逞能強對,實則勉力而為。至最后,我翻白眼:“這些生僻字本已少用,我們還鉆這牛角尖何來?”雖說有一定道理,但總應了強詞奪理之嫌。他從不夸我。后來,一起爬山的老友說‘老沈經常對我們稱贊你,每每你對出的對聯,他贊為“絕對”’。聽此言,無比汗顏。
一年春天,我們老少參差不齊幾人去爬山。山風清冷,松濤呼嘯,一眼望去遠處尚且干枯光禿的香山。對香山紅葉,沈洪引經據典,末了他嘆息:“紅葉本是香山一景,是特有的文化,應該遍植楓樹,而不是其他花樹雜種??v使秋來五彩斑斕,卻少了一種味道。”我接口說:“少了種層林盡染的氣勢!”
這番對話從來記憶深刻,為他那淵聞博精的知識,信手拈來的信達,言談舉止的從容。歸來向沈洪約稿,他寫了一篇《踏青尋意處》,文字美,更是嵌入易經四時與養生知識,他說“(人們)在喧囂的生活環境中,年復一年忙碌著日?,嵥榈氖聞?,卻忘了生命與自然相依相長,休戚與共的關系…到春天里走一走,你能嗅到陽光、土地、溪流、嫩芽共同釀造的氣息,深深感受融在自然的恩澤之中… 人生于養。頤養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即為順應天時…春天,踏青也許是最好的尋找自我,抒發心境的方式。”
何時戀上行走?我沒有問沈洪,只知道他把爬山作為制度和習慣,每周堅持走5個小時,在感受大自然的饋贈時候,問候日出,感嘆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滿心喜悅。“行走不在于它的本身,更有意義的是它帶給你不一樣的心境。如果你與自然貼得更近,你會感受真我。”他如此定義。他戲稱自己‘老男人’,認為過了玩酷,玩帥的年齡,應該歸于至純至簡。當初他提議爬山,參與者眾,然而漸漸寥落。前幾日我問他現在還堅持嗎?他說只剩我一個人了,好在兒子要回國了,我和他一起去。一件小事就足見一個人的性格里的執著。
“清露落了,串成珠,象走過幽深的長巷/你的顏色淡卻了,散落在水洼里/一次漫長的行旅,直至熟褐染暗的秋季/當停留白色的帳篷前,一曲熟悉的歌融化了,屬于虛無的期待。”
“雨在霧里,夾著絲絲寒意。梧桐枯了,卻少了寂寞;如果你還介意,何妨忘記,落得無心無語。”
“坐在窗口去讀懂窗外,旅行并不為享受快樂,而是讓心更貼近自然,當不斷對纏身的名利失憶,便回到無憂慮的童年,你會有心思地去數星星。”
……
行走間,隨手拍攝,畫面截取也頗有幾分藝術風范。隨手記下自己感悟,文字優美。這一切無論如何都會令人覺得他是一個文藝青年,誰會想到這是一個知天命的‘老男人’經常用隨身攜帶iPad隨手作畫,無論是桃花爛漫、油菜花香,抑或香山紅葉、銀杏大道,頗有印象派之風,窺見其深厚的油畫功底。
原來,四十年前,沈洪追隨幾位美術教師習畫,主攻油畫,他夢想做一個大畫家。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沈洪聽命于父母,報考醫科大學。人生總是這樣,因緣際會,選擇無奈。但是何其巧合,他完成了父親年輕時候從醫的夙愿。很多時候,命運讓你無從選擇,回首時只有感恩。沈洪清晰記得七九年的一天,兩個陌生人把那份證實父親問題的材料,當著他的面從檔案里拿出銷毀。大學畢業時本已留校的他,卻在最后時刻應征入伍,與生長的軍隊環境前緣再續,三十年不離不棄,并將在一家醫院工作至退休。
一直好奇,沈洪何以能文理書畫皆通,氣質里有很精致的一面,而骨子里卻有一種寧折不彎的豪氣。問及他的出身,祖籍上海,父母曾都是軍人,父親出身優裕,因為錯劃右派而被下放。在東北生長了二十余年,自己做了三年知青,性格中熏出了東北的豪爽味。他還保留著17歲插隊時的一個速寫本,一頁頁都是對房東和鄉鄰的畫像。有過給鄉親畫一張像回饋以炒兩個雞蛋的歲月,回憶總是心酸而溫暖。艱難生活的經驗成為一生取之不竭的財富,塑就一個人樸素的信念。有一次,他參加幾個畫家朋友畫展,畫廊老板建議他搞一個非畫家的專家學者“跨界”展。
跨界,在當今成為一個令人艷羨的才能。而在沈洪這一代人身上卻熠熠生輝。是生活、是閱歷、是感恩、是真誠、還是天性對自然的皈依,我不得而知。
與沈洪談話,他時不時踱到窗邊,給杜鵑花剪枝灑水。這是當年一個朋友送這盆花作為節日禮物,然而花開后就凋零枯萎了。他不忍丟棄,日復一日用水澆灌,半年后竟新芽重發。此后經年,一年三季,次第花綻。為此他賦詩:“一朝滴水恩,三春繁花報”?;鋾r,花盆側一方硯池接住。硯池是一個為麻風病人奉獻八年光陰的醫生贈送??椿ǘ贸?,沈教授都要告誡自己不輕言放棄,無論對病人、對學生。他常常對前來探討課題的學生以花為例,投入必有回報,諄諄善誘,拳拳之心。風起時,聽風的韻律,草長時,聽生命的萌動,品味平淡生活的美好,參悟平凡里的安然。很多時候,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常常潛藏著人生大哲理,真智慧。
上面說的都是沈洪生活,那么作為一名軍醫,他的職業工作呢?
“十多年前,一直做了十幾年心臟專業,從事冠脈介入手術,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全身癱軟,白細胞下降,放射線的損害是累積的。后來不做了,不是怕苦、怕吃X線,雖算手巧之族,更偏愛挑戰疑難癥的臨床思考,轉入急危重癥救治領域。”一段話說明沈教授曾經作為心血管科內科副主任醫師,干著最讓人羨慕的血管介入專業十幾年。后來轉入急診,卻發現急診領域的博大精深。于是他笑稱自己是“赤腳醫生”似的全科專家,精于急難,諸類旁通。
說到這里,沈教授提到最美鄉村醫生做客中南海的事情,他很認同鄉村醫生提到鄉村醫生遇到的問題:一是學習機會少,設備簡陋;二是風險大;三是收入少;四是沒有養老保險,退休后沒有保障。他也一直在思考為何老百姓看病難,就醫難。
說著話,他拿起手機給我演示他窮盡自己近些年心力研制出的一款自診系統就醫軟件。通過演示,我能看到這個自診體系其實是一個自查自診指南。通過它,在遇到突發疾病時,就可以判斷出自己大致所患疾病、病因以及就診方向,從而提高病人就診準確率,解決看病時不知所措的窘況。談話中得知,這個軟件體系馬上就要在線。一個醫者,心懷天下疾苦,善莫大焉。
“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明·裴一中《言醫·序》如是說,從此一個好醫生應是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完美結合。“懸壺濟世”成為醫者普世情懷的最好闡釋。一個醫者身上體現出在熱愛生命、對生命充滿敬畏和人道的踐行。
301醫院急診科是衛生部急診醫學??平逃?,承擔著繁重的醫、教、研和急診病人的救治任務?;貞?003年3月,301醫院急診科接診北京地區首例輸入性SARS病人。醫院立即成立了由沈洪等教授組成的專家排查小組,加強對抗擊非典的研究與指導。面對突如其來的考驗,他們以收治百例SARS病人,而無一醫務人員感染的實例,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沈教授牽頭主編我國第一版醫學大學本科統編教材,提出急診要“救人治病”,“多能一專”發展理念,提倡醫學教育最不能缺失的人文內涵。他贊賞布魯特醫生的墓志銘:“很少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他說在醫療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醫學仍不是改變人類命運的根本手段,只有把視覺拓展到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醫學模式是醫者所必備的,安慰在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不失一劑能醫百病的良藥。若像待己之父母子女親人的態度待人,則天下心平。醫患糾紛也會少許多吧。他曾經做過一個醫患溝通項目。他認為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傾聽。何謂大善大醫,那是一個目標,醫者一直在路上。古人云,醫者,父母心。
當下,已有很多醫生不愿佩戴聽診器,更多依賴于CT、MRI、超聲檢查儀等,沈教授呼吁醫生更要相信自己的耳朵,拿起聽診器。他說,瞬息變化的羅音、雜音、摩擦音、腸鳴音的發現,再方便快捷不過手中聽診器。他曾經寫過一篇小文《我思故我在》,再次發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探討的就是人文精神與醫學科學間的哲學關系。那么生活到底需要我們思考些什么?只怕窮盡一生都在不停地追問,不停地思考。
有人曾懷疑沈洪:“您是醫生嗎?更像一個作家。”
“一般人認為醫生就是專家,可醫生更應該要求自己是一位學者,要懂得文化。中國古時名醫文章就是優美的散文。”沈洪如斯回復。
他曾用中醫學診查的“望、聞、問、切”法作藏頭詩。道:
“望:滄海揚帆云水天,風正起,彼岸有何年。
聞:書聲清朗萬千篇,怎奈得,腳下路艱險。
問:世事蒼桑幾度難,意莫亂,功匱在前緣。
切:莫道琴心化劍膽,形神間,生死亦循環。”
于我觀來,遑論作為醫者還是一個文人,支撐沈洪的不僅僅是求知,而是人性回歸!
一哲學家說:“讓迷途的牧歌去尋找自己的家園。”
后記:
去年,沈洪與朋友做了一次小型的雙人展,展出了他的部分素描作品。今年,看見他看曬出來自己在瓷板或磁盤上的繪畫,技法愈發老道了。記得去年初夏,我們小聚,談到他的作品,我隨口說了句“印象的寫意”,他馬上說:“就這個,對就這個,以后你給我寫評論,就用這個說法,不許用在別人那里。”我們都哈哈一樂。雖是玩笑話,這個說辭我還從來沒有用在其他文章里,我一直為他留著。而我還欠沈老一篇美術評論。(待續)
原創作品,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點擊免費看熱門小說
|